本土魚露、鹹蝦醬、峇拉煎等本土發酵食物,都是最地道的鮮味炸彈

【釀造馬來西亞式umami!】budu,我們的魚露!

搗碎辣椒,加鹽和紅葱末,味道只有辛辣和鹹。加一點魚露或峇拉煎,奢侈一點的話,加一小勺自釀發酵榴槤醬,味道馬上就不一樣,變成了偷飯賊,鹹鮮惹味,讓人胃口大開,大口扒飯!

──這是鮮味的魔法,發酵的魔力,也是馬來西亞式的umami!

發酵食物打開了鮮味的大門,創造出酸甜苦鹹之外的第五味──鮮味(umami),本土魚露、鹹蝦醬、峇拉煎、發酵榴槤醬等,都是我們味蕾上最地道的“umami”!

周心花(Connie Chew)是個不折不扣的發酵實驗家,熱衷於試釀各式各樣的發酵食物,從微酸微甜冒著細泡的時尚寵兒康普茶、克菲爾,到自釀醬油、發酵榴槤醬、峇拉煎、鹹蝦醬,甚至用新鮮魚內臟釀造魚露,她都深深為之著迷,說起神奇的微生物群落活動時,目光炯炯有神,滿溢著喜悅。

她捧著發酵了兩年的發酵榴槤醬(tempoyak),笑著告訴我說:“我把它塗在酸麵包上吃,很多人看得目瞪口呆,驚呼怎麼可以這樣吃?!”

嚐了一小口,發現用無氧發酵方式釀造的這款發酵物風味極其雅致,只有微乎其微的酸味,完全顛覆了我對發酵榴槤醬的印象。

這幾年來她埋頭研究魚露的釀造,家中陳列架和面向泳池的落地門邊,排排站著幾個大玻璃瓶,裡面都是熟成中的各款魚露──

有用鮮江魚仔釀製的,有用魚頭魚尾甚至魚內臟醃製的,其中魚內臟還是千里迢迢從東京築地市場帶回來的,還有那瓶略呈灰綠色不帶汁液的,原來是用製作梅香鹹魚的方法試釀的另類魚露。

除了本土吃法,她還打算把發酵熟成的鮮江魚仔剔骨取肉,浸在上好的橄欖油裡,做成地中海料理中常用到的油漬鯷魚!

她也自釀鹹蝦醬(cincalok),不久前才從馬六甲帶了20公斤毛蝦回來,除了釀鹹蝦醬,還做了峇拉煎(belacan),成品不但不會死鹹,還可以吃到甘甜的蝦味。

耽溺在介於發酵與腐爛之間的誘人味道,無法自拔

周心花的發酵實驗始於2015年,當時她已經拿下了多個亞洲電視頻道的美食電視真人秀比賽獎項,享有明星廚師和大馬發酵女王(Queen of Fermentation Malaysia)的美譽,為了多瞭解康普茶,她去了北泰拜縣跟一位烏克蘭老師學習釀漬,從此一頭栽進微生物的奇幻世界裡。

開始的時候,魚露和蝦醬完全不在她的發酵食物想像裡,“我以為發酵食物就是芝士、德式酸菜和各種泡在鹽水裡釀漬的食物。”她莞爾笑道。很快她就發現,東方人的味蕾始終有別於西方人,乳酸桿菌分泌的乳酸,對歐洲人來說是美味的誘惑,但卻讓她酸得齜牙咧嘴,直喊受不了,於是她決定把目光轉向亞洲。

2016年3月,她到日本拜師學做味噌、鹽麴、醬油等,又到韓國學習大醬、辣醬、泡菜的製法,之後,在物產豐饒的湄公河流域接觸到風味復雜的鮮味炸彈──魚露,耽溺在這股介於發酵與腐爛之間、濃烈而奔放的誘人味道中,無法自拔。

在外面跑了一圈,再回到馬來西亞,周心花恍然發現,原來我們的國家也有不少個性獨特的發酵食物,包括本土魚露、鹹蝦醬、峇拉煎、發酵榴槤醬等等。

我們的魚露叫budu!

說到魚露,人們只知道越南魚露、泰國魚露和潮汕魚露,卻不知道馬來西亞有本土魚露,“沒錯,我們有自己的魚露,我們的魚露名字叫budu!”周心花自豪地笑道。

市場上的budu有著紅褐的渾濁色澤,顏值不高,散發濃烈的大海氣息,喜歡的人說是鮮,不喜歡的人則覺得腥臭刺鼻。budu是東海岸人們廚房裡必備的調味料,不只是馬來人,華人也很喜歡那鹹鮮的滋味,只是,離開了東海岸,就很少人認識budu,就算知道,也可能不習慣那味道。

“雖然都是大馬人,但東海岸對許多國人來說像是另一個國度,大家對東海岸的一切包括食物都很陌生,不知道budu的大有人在。”她搖頭輕嘆。

發酵打開了食物鮮味的大門,創造出鮮明強烈的風味,是酸甜苦鹹之外的第五味──鮮味(umami)的來源。在周心花眼裡,本土魚露、鹹蝦醬、峇拉煎等本土發酵食物,都是我們味蕾上最地道的鮮味炸彈!

她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搗碎辣椒,加點鹽和紅蔥頭,就這樣吃的話,味道只有辛辣和鹹。如果加點魚露或峇拉煎,味道突然就不一樣,層次變得豐富,鹹鮮惹味,只要一點點,就可以讓人扒掉兩碗飯!這就是鮮味的魔法,只需要少量,味蕾就可以感受到!”

採訪當天,她把本土魚露加在發酵榴槤醬裡,加紅蔥末和辣椒,滴幾滴酸柑汁,做成獨家參巴醬,各種充滿鮮味的物質融合在一起,互相加乘,呈現出讓人讚嘆不已的風味,這味道,也是周心花的味覺鄉愁。

她是出生在霹靂安順的土生華人,從小到大,餐桌上少不了魚露和蝦醬,味蕾和體內的微生物生態都早已習慣了這些味道,想到峇巴醬,自然就會口舌生津。

她笑道:“我就愛這味,到今天還是很嚮往吃這些東西,其實很多馬來漁民和農民都是這樣吃飯的,菜餚很簡單,甚至沒有配菜,只要有一小撮參巴峇拉煎(sambal belacan),就夠下飯了。這誘人的鮮味,是吃麥當勞長大的小孩無法領會的!”

“這就是我們馬來西亞式的umami了!”她眨眨眼,神采飛揚地笑道。

身體力行,把發酵食物的原初精神發揮到極致

發酵同好稱周心花為“發酵女王”,這稱號她實在當之無愧,不只是因為她醉心於鑽研各種自然發酵食物,更因為她身體力行,把發酵食物的原初精神──敬天惜物,發揮到極致。

古人深諳發酵之道,很早就已經發現了微生物的作用,通過醃製食物,長久保存食物,獲取養分,活得更健康。發酵食物是節儉惜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當季吃不完的農作,加入鹽巴醃漬,就可以用發酵來延長食物的壽命。

周心花自釀食物時也一樣,上不了台面的魚頭魚尾甚至魚內臟,可以用來發酵魚露,創造餐桌上的馬來西亞式鮮味。平日把蝦殼收起來,存夠一定的量後,熬煮成湯汁,去渣後,加入蔗糖、棕櫚糖、峇拉煎、鹽、亞參片、蒜泥等,慢火熬煮,最後加焦糖調色,就成了吃羅惹(rojak)不可缺少的蝦膏。

亞參片也是自己曬的,那是朋友給了她的亞參果,她把它切片風乾,密封收藏,“夠我用很久了。”她笑道。冰箱裡有一盒吃不完的韓式泡菜,因為發酵久了,味道越來越酸,“但它沒有壞,酸是因為微生物持續作用,不是腐壞,當泡菜吃我嫌太酸,所以就用來做菜煮湯,代替亞參或醋,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榴槤季節來到尾聲,她趁便宜買了一盒回家,攪爛後混入少量海鹽,裝在便當盒裡,上面用保鮮膜緊緊貼著,收進冰箱慢慢發酵,做成一款可以塗麵包吃的美味發酵榴槤醬!

做康普茶或克菲爾時,手邊現有的水果,以及廚房裡的香料,都是最現成的材料,不用刻意採購,有什麼就用什麼,最簡單也最能體現發酵食物的原初精神!

“只要睜開眼睛,就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可以用的資源,都可以作為我們糧食。所以我常常說,只要睜大眼睛看,人是不會餓死的!”她微笑說道。

這些年來,深入瞭解各種亞洲發酵食物之後,周心花發現亞洲的發酵食物文化比任何地方都更豐富多采,“手法千變萬化,做法大膽,讓我覺得很瘋狂!”她笑道。

她以“瘋狂的亞洲發酵食物(Crazy Asian Ferments)”為帳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釀漬發酵的心得,藉以推廣和復育自釀文化。

“亞洲發酵食物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因為那是前人的生活智慧結晶,不能失傳,再說,學習自釀發酵食物,不必花大錢,就可以補充豐富且多元的微生物,吃出健康,何樂不為?!”

雖然灰沉沉的不太好看,但魚露聞起來就是有一種濃烈芳醇的鮮香

【釀造馬來西亞式umami!】魚露,東南亞料理的靈魂

魚露,是亞洲沿海地區非常傳統且古老的一味調味品,有關魚露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北魏末年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文中提到的“魚醬”製法,與今天傳統魚露的做法如出一轍。至於魚醬的由來,則可以追溯到西漢時代,算一算,魚露誕生至少已有2000多年。

在今天,中國除了東南沿海,其他地方鮮少看到魚露的身影,但在東南亞,魚露卻是料理的靈魂,尤其在各個盛產稻米的魚米之鄉,魚露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菲律賓料理少不了魚露,越南人沒有魚露就做不了菜,泰國人的魚露也多采多姿,在寮國的湄公河兩岸,空氣中的味道,就是魚露的味道!”周心花說道。

她家中的陳列架上,就有一瓶自己釀的寮國魚露。

寮國魚露的一大特色是用湄公河裡的小魚小蝦小貝醃製,由於河床下很多腐殖質,河鮮都帶土腥味,發酵時,蛋白質會被分解成臭味濃烈的氣味分子。2019年到寮國旅行時,周心花就捏著鼻子,把一袋用粗鹽醃製、臭得讓人懷疑人生的湄公河小雜魚帶了回家,用日本米和米麴菌密封發酵,把湄公河上的風土之味釀存在一個大瓶子裡。

三年來,無以計數的微生物在瓶子裡進行複雜的分解轉化,腐敗之味早已煙消雲散,雖然顏色灰沉沉的不太好看,但魚露聞起來卻有一種濃烈芳醇的鮮香。

周心花認為,各種魚露中,以東南亞魚露的個性最為狂野奔放。“尤其是湄公河流域盛產的魚露,用道地河鮮釀製,氣味濃烈,口味極重,非一般人可以接受。在當地,魚露的汁液可以用來調味,已經發酵分解的魚肉也可以取出來當配菜吃掉,把魚肉去骨搗碎,就可以做醬,一點也不浪費!”

“日本也有魚露,一如日本人含蓄內斂的飲食口味,日本魚露也是點到為止,風味溫和淡雅,包裝也小巧精緻。正宗韓國泡菜大多有加魚露提鮮,韓國魚露比日本魚露口味重些,但遠遠不及東南亞魚露濃烈。”

半島東海岸獨有的馬來西亞本土魚露budu則用新鮮江魚仔製作,熟成後用傳統手法過濾,質地帶渾濁,口味雖重,“但比起湄公河流域的魚露還是溫柔得多。”

只要你覺得那味道是你喜歡的就對了

本土魚露budu採用傳統自然發酵法釀製,原料有新鮮江魚仔、鹽和少量東海岸特產的棕櫚糖(gula nisan),日曬夜露,讓微生物發生作用,將魚肉分解出液體。鹹蝦醬則用毛蝦醃製,可以在室溫下發酵,也可以在冰箱裡慢慢發酵。

鮮江魚仔和毛蝦都有季節性,可遇不可求,為了釀製魚露和鹹蝦醬,周心花都是拜託相熟的漁夫幫忙留貨,才有辦法取得最新鮮的貨色。

商業化生產的魚露和鹹蝦醬為了抑菌,用了大量鹽醃製,味道偏向死鹹。到了周心花的手,鹽用少了,選料新鮮,製作衛生,做出來的魚露滋味豐富深沉,鮮美鹹香,絕不死鹹。

“發酵初期,氨臭味特別重,聞起來有一股腐敗的氣味,一段時間後,腐敗味會慢慢轉化,蘊釀出獨特的鮮香滋味。”

“熟成後魚露和鹹蝦醬仍會繼續發酵,風味也會隨時間而有所不同,如果你問我什麼時候才是最佳嚐味期,我的答案是,只要你覺得那味道是你喜歡的,就是最佳嚐味期了。”

湊近看,周心花的瓶瓶罐罐上都有小貼紙,除了標明內容和製作日期,還畫了“愛心”。

“發酵物是有生命的,你要給它們愛心和時間,它們才會長得好!”又說:“發酵很奧妙,它是自然發生的,無法被操控,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你必須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它,耐心等待它長成它想要長成的樣子。”語氣溫柔,像個慈愛的媽媽。

想好好品味馬來西亞式的umami?來跟發酵女王學釀造吧!

〉本土魚露(budu)

材料:

鮮江魚仔1公斤、海鹽/粗鹽250克、棕櫚糖(gula nisan)100克、亞參片5片

做法:

鮮江魚仔洗淨,加入其他材料,用手攪拌至鹽和糖融化,裝在消毒過的容器裡,瓶口蓋緊,放在通風有日光的地方發酵至少30天,期間不時攪拌,確保發酵均勻。

〉鹹蝦醬(cincalok)

材料:

毛蝦(udang geragau)650克、蔗糖50克、海鹽/粗鹽50克、紅麯米(磨成細粉,主要用途是上色,可以不用)

做法:

毛蝦洗淨,和其他材料一起放入大碗,用手攪拌至鹽和糖融化,裝在消毒過的容器裡,在室內靜置一天。小心擰開瓶蓋,取小量試吃,如嚐到一點點酸味就表示發酵成功,可以移入冰箱,繼續發酵至少30天。

鹹蝦醬發酵時會產生大量氣體,如果突然擰開瓶蓋,氣泡就會噴湧而出,所以開瓶時要特別小心,慢慢擰開一點點,洩掉氣壓,然後再打開。

貼心叮嚀:

  • 〉就算用的是下腳料,材料也要挑最新鮮的,徹底洗淨,剔除雜質,才能釀出好產品。
  • 〉盡可能使用富有生命力的優質水,避免使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中的氯氣會影響發酵。
  • 〉發酵期間,可以每天開瓶檢查,用乾淨的木棍攪一攪,試吃味道,但千萬不可以碰到油脂,否則前功盡棄。
  • 〉瓶口要密封,瓶蓋下可以多加一小片塑膠袋,避免氣味外溢,給鄰居帶來干擾。此外也可以避免蚊蠅飛入,造成污染。
  • 〉在冰箱發酵時,如果冰箱東西塞太滿,冷空氣不足,可能會影響發酵。

〔魚露/魚醬名稱大全〕

  • 馬來西亞:Budu
  • 寮國:Padaek
  • 柬埔寨:Prahok
  • 泰國:Pla-ra、Nam Pla
  • 越南:Nuoc Mam
  • 韓國:Aekjeot
  • 日本:Shottsuru
  • 菲律賓:Patis
  • 印尼:Kecap Ikan
  • 意大利:Fish garum
  • 中國:魚露

〔蝦醬/蝦膏名稱大全〕

  • 馬來西亞:Belacan
  • 緬甸:Ngapi
  • 印尼:Terasi
  • 菲律賓:Bagoong Alamang
  • 柬埔寨:Kapik
  • 越南:Mam Tom
  • 孟加拉:Sidol
  • 香港:蝦醬/鹹蝦

人生也像是天地之間的發酵物,能否昇華,有待揭曉

【釀造馬來西亞式umami!】零失敗發酵料理

發酵是一門古老又神秘的自然工程,時至今日,發酵飲食仍然是餵養人體最友好的方法之一。

發酵食品家族枝繁葉茂,有製作曠日費時的,也有簡單易做的,跟著瑜伽導師兼自釀達人駱紆蕙學做零失敗發酵料理,把上天賜予的祝福,吃進肚子裡。

18年前,木木三瑜伽生活館創辦人兼瑜伽導師駱紆蕙因為飽受類風濕關節炎之苦而開始改變生活,在學習瑜伽和茹素之外,她還找到了一種蘊含豐沛能量和生命力的食物──發酵食物。

她娓娓道來:“發酵物的生命力來自益生菌,益生菌(Probiotics)一詞來源於希臘語‘for life’,意思是‘有益生命’,這種活性微生物會製造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幫助細胞生長,同時增強免疫力和神經系統功能。“

住家附近的巴剎裡,馬來小販賣的印尼發酵黃豆餅──天貝,是她認識的第一種發酵食物,遇見天貝後,她開始走上手作發酵食物之路。

為了做天貝,她生平第一次走進秋傑巴剎,挨家挨戶地尋找天貝菌,最後總算把天貝菌買回家。研究發酵天貝的過程中,有一次碰到雨天,天貝遲遲沒有動靜,她就把棉被蓋在天貝上,讓它們暖暖地睡個好覺,36小時後,感覺到有溫度了,這才掀開棉被,“看到白絨絨長滿菌絲的天貝,真的很開心!”她嫣然笑道。

她也用其他豆類和穀類發酵天貝,甚至做過榛果、桂花等創新口味的天貝,天貝成了家中餐桌上的常客,她做得開心,家人也吃得滿足。

“孩子不愛吃外面賣的天貝,但我做的他卻很喜歡。”她滿心歡喜地說道。她相信,除了嚴選原材料、環境衛生和製作技巧,好磁場也是創造好滋味的秘訣。

家裡磁場好,家人和諧,做料理的人歡喜自在,發酵出來的天貝就會好吃!”

繼天貝後,駱紆蕙又嚐試了其他發酵物,計有穀物發酵製品如饅頭、麵包、印度發酵煎餅、日本甘糀飲料等,豆類發酵製品如醬油、豆豉、腐乳和味噌,乳類發酵製品如純素酸奶和純素芝士,蔬果發酵製品如德國酸菜、韓式泡菜、馬來西亞小食阿雜和木瓜酸等。

談到各種發酵物的難度時,她認為難度因人而異,“比較容易做的有酸奶、印度發酵煎餅和德國酸菜,其他也不難,但要做得好做得精,就需要無數經驗的累積。”

她有感而發:“其實,發酵物的難度還是要看製作者是否有恭敬心、感恩心、細心、用心。很多時候,有食譜也未必做得到,因爲其中有很多變數,如溫度、時間、材料、天氣、製作時的心情、菌種、環境清潔度等,都會影響發酵。”

當發酵充分時,食物裡充滿了益生菌,不但美味,也更容易消化,吃進肚子裡的,不只是有生命力的食物,也包括了古人的智慧,讓駱紆蕙每次品嚐時都帶着恭敬感恩,格外珍惜。

做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生命發酵的事

這些日子以來,駱紆蕙一邊鑽研發酵食物,一邊學習古人的智慧,一邊重新認識自己,尤其是在自釀醬油的那段日子裡,感悟也特別多。

“靜候醬油熟成時,我想到我的人生也像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發酵物,生命是否可以轉化昇華,釀出味真醇厚的風味,有待揭曉。但我可以選擇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從事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生命發酵的工作,益人利己,例如讓更多人了解吃素對生命的重要性,吃發酵物對健康的加分,傳播尊重與愛,讓更多人健康、幸福。”

近年來,她不時舉辦發酵米麴、鹽麴、味噌、豆腐乳等工作坊,與有緣人分享發酵物的正能量。

“發酵讓食物昇華,去到另一個層次,而我們的生命也可以轉化、昇華,因為我們都值得過更好的人生。”

動手做印度發酵煎餅(Thosai)

印度料理中有不少發酵食物,發酵煎餅是其中之一,這款簡單易做的發酵料理是印度鄰居教駱紆蕙做的,原材料只有烏魯豆(ulunthu)和白米,她自行加了小米和藜麥,讓營養更豐富,風味倍增。

材料必須經過浸泡,再打成米糊,發酵中的米糊會浮現大量綿密細緻的白泡,味道也會變酸。“傳統做法是在室溫下靜置12至24小時,時間越長,酸度越高,如果你不喜歡酸味,米糊打好後就可以馬上煎,也可以收在冰箱,延緩發酵。”她提醒道。

印度發酵煎餅吃法多變,豐儉由人,可以當早餐,也可以作為午餐或晚餐,搭配辛辣的咖哩同吃。因為經過發酵,腸胃容易消化吸收,非常適合一家老少。

駱紆蕙喜歡把它當早餐,有時候裹上香椿醬、堅果醬、南瓜籽醬,滋味無窮。有時候則加上自製純素芝士片、自製巧克力山藥泥、紫薯芋頭泥、芒果條、紫蘇葉、自家花園可食用花卉、黑米甘糀(amazake)加薑粉,七彩繽紛,能量滿滿。

材料:

烏魯豆100克、白米100克、小米20克、藜麥20克

做法:

所有材料清洗兩三遍,用清水浸泡10小時以上,把水倒掉,再洗兩遍,加入320至350毫升清水,用攪拌機拌打成細緻的米糊。做煎餅之前,加入半茶匙鹽,充分拌勻。

煎的時候用不沾鍋,第一次可以加少許油潤鍋,接下來就不必再下油了。

時間對釀醬人來說是考驗,考你有沒有耐心,能不能等

【釀造馬來西亞式umami!】古法甕釀醬油

傳統手工醬油的鮮鹹甘香,是東方飲食的味覺基礎,也是我們舌尖上最熟悉的umami。

然而,來到化學醬油氾濫的今天,純釀醬油的鮮也越來越難尋,幸好還有這對年輕的表姐妹匠人,堅持慢工釀造,把古法甕釀醬油的真滋味傳承下去。

何佩詩和謝思俐這對表姐妹先後放棄企業界的高薪厚職,回到爺爺的醬園,親自煮豆、培麴、入甕發酵,遵循古法釀造醬油,同時,引進現代管理及技術,大刀闊斧改良作業程序和環境衛生,重新思考老醬園的定位,打造自家品牌,姐妹同心,擔起第三代傳醬人的重任,把上兩代人的心血和傳統工藝承襲下去。

爺爺名叫何雙發,廣東新會人,自中國南來後,落戶吉隆坡,1957年開始自釀醬油,養家糊口。第二代接班人何德義是何佩詩的爸爸,孩子長大後,何爸爸打算讓醬園歇業,“他說這一行太辛苦,不希望我們繼承衣缽,所以當年我辭掉銀行的工作回去經營醬園時,他大力反對。他說,妳讀了那麼多書,回來做什麼?!”何佩詩莞爾笑道。

4年前,表妹謝思俐也步表姐的後塵,離開金融界,在反對聲浪中回家學釀醬油。

──妳們回去做什麼?大家百思不解。努力了這些年,醬園漸漸上了軌道,純手工醬油“慕”(Mu Artisan Soy Sauce)得到好些高級餐廳的主廚青睞,家中長輩也承認“妳們做的醬油比以前我做的好吃”,一小瓶頭抽標價18令吉,知音還不少。

有了這些小小的成就後,謝思俐終於可以昂昂自若地回答大家的提問:

“回家繼業,接手老醬園,除了是因為不捨得醬園和傳統工藝就這樣沒了之外,我們還想要告訴大家,馬來西亞也可以釀出讓人驕傲的手工醬油,我們的目標,是將我們家的醬油帶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

自家品牌取名“慕”,寓意仰慕上一代的傳統工藝與堅持慢工釀造的精神,英文“mu”則是“musees”的縮寫,在法文是博物館的意思,“就像藝術、文化一樣,我們相信手工醬油也值得被記錄和傳承。”

小甕釀造則是10盤粿條分10次炒,而且用的是炭火

採訪時遇到陰雨天,新誠發醬園內的300多個陶甕蓋子蓋得緊緊,醬油香隱隱約約。如果是艷陽天,蓋子都掀開,醬油香就飄到園外了,靠近甕缸時,可能還會看到醬油在冒泡,聽到微生物活躍作用的細微聲音!

這醬油裡只有5種成份──非基因改造和有機加拿大黃豆、麵粉、蔗糖、海鹽和水,黃豆經過浸泡、烹煮、放涼,拌入母麴和麵粉,靜置5天,培養麴菌。麴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多種酵素,將黃豆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胺基酸,這就是醬油的鮮味來源。麴菌成熟後,和鹽水一起下甕,曝曬6至9個月,將馬來西亞驕人的陽光釀進醬油裡,成就一甕甕的深沉雋永的醬香。

說到古法生曬醬油,馬來西亞可說是得天獨厚,因為醬油要露天曝曬,在寒帶國家,醬油需要一至兩年才能熟成,但在四季常夏、炎陽似火的大馬,“6至9個月的曝曬就等於別人的一兩年,陽光猛烈,氣候穩定,醬油的品質也特好!“謝思俐指出。

醬園裡用的都是小甕,用小甕不用大甕,是因為小甕的恆溫功能更好,穩定性更高,醬油發酵更均勻。

謝思俐每次都會借用炒粿條做比喻,向訪客解釋大小甕釀造的差別:“大甕釀造,好比10盤粿條一起炒,小甕釀造則是10盤粿條分10次炒,而且用的還是炭火!”雖然小甕釀造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卻是風味的保證。

醬園明淨敞亮,頭頂上有防護網罩,防止異物混入,甕缸上再蓋一層網罩,雙層保護。此外園內也裝了超音波驅鳥器,每個月有專人上門進行害蟲防治,確保環境衛生。

傳統醬園也可以很乾淨衛生

醬園也歡迎訪客預約參觀,體驗純釀文化,讓醬油的製程透明化。“我們想讓人們知道,傳統手工醬園也可以很乾淨很衛生!”

醬園內,繪有龍紋、歷經歲月滄桑的龍甕是爺爺留下的,其他陶甕則是從各地已歇業的老醬園搜集回來的。這對表姐妹也親自拜會行內的製醬老師傅,虛心求教,學習古法釀造工藝,同時也從老前輩身上學會堅持。

“醬油需要時間的醞釀,時間對製醬人來說是一個考驗,考你有沒有耐心,能不能等。再者,即使你願意等,也不能擔保最後的收成,就像人生,沒有人知道走到最後會怎樣,你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步做到最好而已。”謝思俐說得情真意切。

很多人也問過,阿爺有沒有傳下秘方給妳們?何佩詩微笑說她只記得爺爺說過釀醬油要誠實,“他說醬油都是黑黑的,加了什麼別人看不出來,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身為製醬人,誠實最重要。”

有了這些堅持,手工醬油的美好滋味才能世世代代傳下去。

真正在釀醋的,可能只有我們了

【釀造馬來西亞式umami!】純釀醋

微生物的生長需要特定的條件,對溫度和濕度尤其敏感,而我國的天氣,正是最適合微生物努力工作的好天氣,無論是釀魚露、釀醬油或是烘焙,都能事半功倍!

釀醋也一樣,自然氣候底下就能催化發酵,釀出最佳的風味。當然,還要堅持慢工出細活 的有心人,我們才有機會嚐到本土釀造、敦厚溫柔的純釀醋。

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氣候極適宜釀醋,然而我們卻辜負了好天氣,放眼全國,以傳統工法釀醋的人少之又少,市面上大多數都是浸泡醋和合成醋,跳過自然發酵的程序,製作流程大大簡化,稱不上是“釀”醋

以製法為區分,醋可分為釀造醋和合成醋兩大類,前者以天然材料如穀類、水果等發酵而成,後者則是化學合成,以醋酸或冰醋酸加大量的水稀釋酸度後,添加糖、鹽、香料、色素、調味劑等添加物,原料相對便宜,一天就能完工。至於浸泡醋,則是將水果、香料、炒製好的混合辛香料等加入米醋裡浸泡,讓味道融入而成。

Bio Tree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余耀欽一語中的:“因為純釀醋沒有經濟效益,所以沒有人要做。”

“本地人沒有喝醋養生的習慣,市場小,純釀醋的釀造也不簡單,工序繁複,至少9個月才能釀成,所以更沒有人願意做了。”他頓了一下,輕聲說道:“真正在釀醋的,可能只有我們了。”

位於古城馬日丹那的釀醋工坊是一座現代化的小工廠,看不到傳統陶甕,也沒有醋罈子幕天席地靜置放酵的景象,但說到釀醋,依然恪守古法,遵循天然之道。

小工廠內,兩位年輕的女員工對釀醋的工序早已嫻熟自如,完全掌握了釀醋要經過自然發酵、糖化、酒化、醋化等數十道工序,遵循傳統釀造的同時,引入現代化的質量管理,以科技儀器控制溫度,檢驗酒精度、糖度及酸度等數據,確保每一缸醋品質穩定。

余耀欽形容說,傳統釀醋的過程是一段漫長的等待,“要先把酒釀好,再來釀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一步一腳印。”

所謂醋酒同源,酒是醋的前身,醋是酒的來世,所以釀醋之前,要先釀酒。而釀酒本身已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酒釀成後,才能開始釀醋,釀醋的工序有多繁複,可想而知。

余耀欽釀醋用的是有機糙米,第一個步驟叫“糖化”,即加入麴菌,將澱粉轉化成糖分,需時5天;接下來加入酵母菌,經過3個月的發酵,釀成酒,這個階段稱為“酒化”;之後才加入醋酸菌,靜置半年,進行“醋化”,也就是把酒精轉化成醋酸,歷時至少9個月,才能釀出分子小易為人體吸收的天然純釀醋。

醋釀成後,加入本地水果如桔子、黃梨、山竹和諾麗果浸泡,果味融入其中,就成了味道芬芳、口感柔順的果醋。

純釀醋是最好的天然防腐劑,浸泡在醋裡的桔子,桔皮鮮亮,好像剛從樹上採下來似的。南馬笨珍小農友善種植的黃梨,泡在醋裡一段時日了,也一樣清香宜人,營養素與活性酵素都得以完整保留。

純釀醋可以久存不壞,“一如葡萄酒,越陳越香,聞起來不會嗆鼻,酸味柔和,入喉後會回甘。”

發酵物中充滿了活菌,要讓這些微生物好好工作,除了提供它們舒適的生長環境之外,也需要創造一個充滿愛的空間。

“釀醋的過程中,不時要摸一摸它們,跟它們說感恩和謝謝。受到悉心呵護的醋缸會發酵得很好,反之,受到忽略的醋缸,可能會發出腐敗的味道。”這是余耀欽反覆驗證的養醋心得。

“所以我跟員工說,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千萬不要碰我的醋!

它要給我什麼,不是我可以要求的

這位溫文爾雅的釀醋人原本從事家族養雞業,14年前,前妻肺癌離世,讓他領悟到健康是幸福人生中不可缺的第一要素,並開始尋求健康飲食之道。後來他結識了現任妻子朱慧君,兩人理念一致,於是一起鑽研生物科技發酵技術,展開釀醋人生。

說到釀醋,余耀欽完全是門外漢,在台灣與一名擅長生物科技發酵技術的教授結緣後,他用了兩年時間,埋頭釀造糙米醋,雖然一次次發酵失敗,但屢敗屢戰,慢慢累積經驗,了解發酵的特性,掌握了傳統手工釀醋這門技術。

除了親手釀醋,夫妻倆又到處奔走,尋找友善耕作的小農,把安全無毒的本地水果釀成果醋。2010年開始研究釀醋和設廠,2年後產品才正式上架,2013年獲得清真食品認證,打入穆斯林市場,讓友族也能嚐到大馬在地的純釀好醋。

與醋同行12年,余耀欽深刻體悟中國古代哲學裡“自然無為”的思想,瞭解到釀醋與宇宙萬物的存在及發展一樣,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

“我們釀醋人,要學會順自然而為,把該做的做好,剩下的就是等待,它要給我什麼,不是我可以要求的。”

融入到人生觀中,就是保持平常心,為人做事順應自然,從容自得,唯有如此,才能常保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