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榜峇魯/摩天樓下的高腳屋

登上吉隆坡塔或國油雙峰塔,又或是吉隆坡市中心任何一座摩天樓,往下鳥瞰, 腳下有一片凌亂無章的木屋區,看起來和都城的繁榮富庶沾不上邊,這的地方,就是城中最大的馬來村莊──甘榜峇魯。它距離雙峰塔僅1公里,和吉隆坡城中城是鄰居,只不過,“一個是乞丐,一個是王子。”

一個是乞丐,一個是王子”是一般人愛用的比喻,說起甘榜峇魯時,很多人的語氣不是輕蔑就是同情。

再看,這個城市裡的甘榜又像是陷入絕境做困獸鬥的小獸,櫛次鱗比的高樓大廈宛如大軍壓境,軍臨城下,盛氣凌人,形勢十分危急。

13522074_10208799667562776_3120458156464629937_n

但看在瞭解國情的人們眼裡,又是另一回事,他們說,它哪是被圍困的小獸,它是坐擁寸土寸金城市黃金地段裡一塊經濟處女地的霸王啊!

1890年代創始的甘榜峇魯,是一塊背負著馬來民族歷史、具有強烈馬來意識的馬來人保留地,其土地買賣只限於馬來人,外國人和非馬來人無法染指。在過去,政府多次計劃發展峇榜峇魯,但都胎死腹中。政府曾經建議以每方尺350令吉收購土地,但地主要求每方尺4000令吉,這個價碼,比城中城的地價還要貴,這分明不是什麼疲軟奮戰的小獸,而是開大口的獅子了。

兜兜轉轉,甘榜峇魯最終還是搭上了都市發展列車。今年2月,甘榜峇魯發展機構宣佈,甘榜峇魯將轉型為吉隆坡城市新經濟樞紐,以摩天輪為標誌的70樓大廈,將在甘榜心臟地帶拔地而起,成為新一代地標,而拉惹幕達幕沙路60年歷史的藍色高架地標,將以阿拉伯風格設計的現代化巨型結構取代等等。

看來甘榜峇魯終於生下金蛋了,12座標誌性建築、4座標誌大樓、1900個酒店客房單位、3000萬平方尺辦公空間、17500住戶單位等等,每一個數據,彷彿都閃著金光。甘榜峇魯不再是乞丐,它要蛻變成王子了。

在蛻變之前,走一趟甘榜峇魯,尋訪摩天樓腳下的高腳屋,在它們消失之前,好好看一眼。

甘榜峇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聳入雲霄的國油雙峰塔就在1公里外,四面八方都是摩天樓,地下有輕快鐵穿過,高架軌道上的單軌火車轟隆隆從頭頂掠過,但走在甘榜裡,卻處處蕉風椰雨,你會看到聒噪的雞在草地上覓食,傳統高腳屋旁拉起曬衣繩,衣物在微風中徐徐飄揚,感覺有那麼一點不真實。

甘榜裡,不難看到傳統木屋,但保存良好的高腳屋卻乏善可陳,導覽地圖上,僅列出兩間老房子──曼校長的家和尖塔屋,介紹文字上說第三代屋主仍住在裡面,但不知何故,看來看去,總覺得有點像模範屋。

老房子總是重門深鎖,裡面悄無人聲,不曾看到有人出入,只有乖巧的貓兒偶爾從白紗蕾絲窗簾後探出半個頭,張望外面的人。

適逢齋戒月,甘榜峇魯的幾個齋戒市集聲勢一年比一年壯大,一到下午,路上人擠人車塞車,街上熱鬧非凡,凸顯得甘榜裡的老房子更靜謐清閑,昔日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準備開齋盛宴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

甘榜峇魯人口約17000人,目前只有30%是原來的村民,其他都是外來者。許多人搬離了甘榜,把祖屋出租或空置,願意守著百年老屋終老的村民,少之又少。

甘榜峇魯南面是巴生河,靠近河邊的地方常常一雨成災,能夠安然渡過一場場水災浩劫,屹立不搖到今天的傳統高腳屋,也少之又少。

甘榜被城市重重包圍,到處都是施工中的高樓大廈工地,不管走在哪裡,都躲不過各式各樣的工程噪音。靠近秋傑大巴剎的一帶,除了高分貝的工地噪音,還有一陣陣叫人忍不住掩鼻走避的異味,從管理失當的超級菜市場裡傳出。噪音和異味,豈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甘榜裡的人能夠忍受的?!

走著走著,心裡就明白了,這座城市容不下一個甘榜,摩天樓腳下的高腳屋注定是要消失的。

13516727_10208799645242218_4368184688979329116_n13524549_10208799648842308_8455815691877915588_n13557680_10208799645922235_4847446556610071672_n13502155_10208799651402372_1718318106841074090_n13439118_10208799647242268_4730328769286446766_n

13512118_10208799645042213_3373002141865920121_n13529177_10208799651842383_6671817660327851954_n13566927_10208799654442448_7554495007162644569_n

曼校長的家(Master Mat’s House

1921年建成的高腳屋,木板屋身,石柱子,門前有磚塊砌造的梯階和圍著白色混凝土的精緻欄杆,地面舖瓷磚,再配上本土色彩的山形屋頂,導覽小冊子上說這是“馬來─帕拉迪奧式(Malay Palladian Style)”建築風格。

帕拉迪奧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特色是古典柱式,並巧妙方將建築的機能性和美學融為一體。這一大特色,讓曼校長的家在小甘榜中顯得十分氣派和亮眼。

第一代屋主名叫Haji Ahmad bin Mohamed,當年他是文良港某英校的校長,所以大家叫他“Master Mat”。至到今天,曼校長的第三代後人還住在這漂亮的老房子裡。

漫步甘榜峇魯”活動的導覽員Shah說,曼校長來自檳城,並非土生土長的吉隆坡人,磚砌梯階和混凝土圍欄,都是檳城馬來高腳屋的風格。至於屋身的淺藍色,則是因為1998年用作馬來電影《Layar Lara》拍攝時漆成至今的。

曼校長的家旁有一棟只剩下樑柱勉強支撐的高腳屋,那是曼校長姐姐的房子,兩座房子同期建成,建築風格相似,後來姐姐的後人搬走,老房子被遺棄,年久失修,終於荒廢傾圯,成了廢墟。

13557679_10208799640602102_5956173738914512630_n

尖塔屋(Rumah Limas

尖塔屋是甘榜裡另一間保存良好的高腳屋,屋頂呈角錐形,是蘇門答臘南部的建築特色,在國內散見於雪蘭莪、柔佛和登嘉樓。原本的老房子建於1931年,二戰時遭受戰火摧毀,於1949年重建。

老屋主現年73歲,尖塔屋由他的祖父和父親所建,用的是上好的龍腦木和柳桉木,房子設計注重採光、通風和安全,石柱屋腳偏高,有助防水防潮,防範水災。

1970年代初,甘榜峇魯曾經發生大水災,水位退後,地上都是淤泥和污水,寸步難行,好在尖塔屋有高高架起遠離地面的石柱屋腳和石造階梯,老房子才得以倖存下來。

不在導覽冊子上的老房子還有不少……

13509112_10208799664602702_8300850375918619946_n13524573_10208799664242693_1826536131511217598_n

不亢不卑活在摩天樓腳下的傳統高腳屋,屋旁拉起曬衣繩,衣物在微風中徐徐飄揚,感覺有那麼一點不真實。

13501948_10208799662362646_4180199190455372869_n13522051_10208799661482624_3337003577294359094_n13495014_10208799662042638_1227855279123926014_n

躲在冬炎海鮮餐館後面的老房子,房子簡樸漂亮,只是周遭堆滿雜物,凌亂不堪。屋主正在門前殺魚,腥氣沖人欲嘔,見有人趨近拍照,站了起來把窗戶打開,讓我拍窗櫺的圖案。

13507051_10208799657122515_7071351777484155261_n13537594_10208799657362521_1836158966289095156_n

城市幽微隙縫裡,一座樸拙可愛的高腳屋,一排四間小房子,最右邊的是後來擴建的沙磚小屋。

13438923_10208799657882534_3403306406763466440_n13501552_10208799658402547_2270887410739655965_n13532974_10208799658162541_3700215484444463149_n

半磚半木的老房子,門前經營小餐館,屋簷下和窗櫺有著精緻的雕花,外表氣派十足,可惜被白蟻蛀了,搖搖欲墜。

 

13516227_10208799667962786_3208673830977142668_n

重門深鎖的高腳屋,偌大的院子,庭院深深,花木扶疏,難得的恬靜。

 

甘榜峇魯/吃一碗清真什錦粥

這碗粥名叫Bubur Lambuk,是清真寺在齋戒月期間煮了和社區民眾分享的一鍋什錦粥,在吉隆坡眾多清真寺中,又數甘榜峇魯占美清真寺的Bubur Lambuk名氣最響亮,年年齋戒月,每一天都有人排長龍只為了領取免費的什錦粥。

Bubur Lambuk蘊含了分享、施惠、扶困濟貧的積極意義,十多二十種材料和白米一起煮至糜爛,營養和味道一樣豐富,容易消化,是一鍋充滿能量的美食。

占美清真寺的Bubur Lambuk有自己的秘密配方,傳承超過半個世紀,由一位巴基斯坦籍穆斯林Said Benk1949年所創。一開始他只煮少量,免費分派給祈禱的信徒,漸漸的,聞香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煮粥的鍋子也越換越大。

今天的齋戒月,占美清真寺每天至少煮30鍋什錦粥,一個鍋子要用15公斤的白米,其他材料包括多種香料如肉桂、胡蘆巴、丁香、小豆蔻、大茴香、八角、黑胡椒等,以及牛肉、蝦乾、黃皮洋蔥、白皮洋蔥、椰漿和椰油,並加入香蘭葉、芹菜和蔥油酥增添香氣。粥煮好後,裝入塑膠袋,從下午4後許開始,免費分派給街坊和慕名而來的群眾,每天都派出1萬包左右。

13524529_10208799632641903_1950534254191200515_n13532923_10208799632081889_5544321886232170329_n

占美清真寺的Bubur Lambuk名聲遠播,甘榜峇魯的村民也紛紛賣起什錦粥來了,每年齋戒月,街上的齋戒市集到處可見擺賣Bubur Lambuk的攤販,占美清真寺外的一家餐館,更是一年到頭都供應Bubur Lambuk,讓老饕隨時解饞呢。

 

Kampong Bharu吃什麼?

  • Nasi Lemak Antarabangsa
  • 城中的椰漿飯名店,這家是原店,座落在有著藍色拱橋形地標的拉惹幕達幕沙路上,每天傍晚開店,直至第二天清早。1973年開始營業,1980年代闖出名堂,取名“Nasi Lemak Antarabangsa國際椰漿飯”,據說是因為有位死忠派顧客是馬航的飛機師,每次飛行前,他都會打包椰漿飯上機,飛越千山萬水,行李內永遠有一包家鄉的椰漿飯供解饞。

13537746_10208799637402022_7215420260529475245_n13501834_10208799637162016_1496980441389515294_n

  • Restoran Gerak 21
  • 同樣座落在拉惹慕達慕沙路上,以Pak Lang燒魚和經濟雜菜飯打響名堂,午餐時段總是一位難求。除了新鮮惹味的燒魚和近百款馬來菜餚,這裡還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馬來生菜Ulam

13512061_10208799633081914_3743265861340570260_n

  • Nasi Lemak CT Garden
  • 另一家吃香喝辣的深夜食堂,開業30年,有著黃色小拱門花園式小餐館,位於曼校長的家的斜對面。食堂風味的香蕉葉小包裹椰漿飯,可搭配參峇天貝、辣炒馬鈴薯、參鵪鶉蛋、牛肉仁當等。

13522066_10208799633561926_3075241376271875854_n

  • 齋戒市集
  • 占美清真寺外的拉惹阿朗路上的齋戒市集,可以吃到Bubur Lambuk和琳瑯滿目的馬來美食。

13516748_10208799639162066_4887446178789987577_n

13510983_10208799639442073_4006516199906000642_n

甘榜峇魯/藏在甘榜裡的錫克世界

走進甘榜峇魯,常有誤闖另一個世界的驚喜,而走進甘榜峇魯邊界的這間錫克廟,則是誤闖另一個世界裡隱藏著的另一個小小世界,驚喜連連。

Gurdwara Tatt Khalsa是座落在甘榜峇魯邊界的錫克廟,和俗稱“秋傑巴剎”的Raja Bot菜市場相毗鄰,建於1922年,是東南亞最大的錫克廟,前半部是朝聖禮拜的空間,後半部是公共飯堂和廚房,寺廟後方是Tatt Khalsa大廈,裡面有一間錫克教學習中心。

錫克教奉行平等原則,主張全人類不分膚色,平起平坐,不搞階層和級別歧視,寺廟一律門戶大開,歡迎人們入內參拜。Gurdwara Tatt Khalsa也不例外,雖然寺廟內清一色都是印裔,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但他們投給陌生人的眼神是友善的,嘴角綻開一朵微笑,以示鼓勵。

作為一個外來者,進入錫克廟之前一定要遵守規則,不論男女,都要包上頭巾, 沒有自備頭巾者,可用寺廟準備的頭巾,把頭髮蓋好,脫去鞋襪,方可進入。

錫克廟的一大特色是提供免費的全素膳食,一日五餐,任何階層和宗教的人都可以一起進餐。Gurdwara Tatt Khalsa的公共飯堂開闊明亮,超過大半的空間是類似學校食堂的長桌長凳,旁邊有個小區域地面舖了蓆子,大部份人在長桌上用餐,只有小部份纏頭巾和蓄長鬚的錫克教徒在蓆子上盤坐進食。

飯堂採自助服務,人們自己拿乾淨的餐具,排隊領取食物,吃飽後,自己清洗碗碟。洗滌區內,有4個巨形水槽,第一槽是肥皂水,洗掉油污後,依序過三次清水,把洗好的餐具分類放在不同的籃子裡風乾。

廚房內有3位廚師,其他都是自願工作者,我在廚房門口伸頭探視時,高頭大馬的藍吉大叔朝我招招手,於是我就老實不客氣的走進廚房參觀。

廚房和飯堂一樣寬敞明亮,清潔衛生,藍吉和另外幾位纏頭巾蓄留大鬍子的錫克大叔剛剛做好了午飯不久,稍微休息片刻,馬上就要開始準備茶點。當天是禮拜天,午飯有白飯、小扁豆咖哩和chapati,一頓飯,就用掉8公斤白米和15公斤的麵粉。茶點則是炸蔬菜餅,一款是高麗花菜餅,一款是洋蔥圈、馬鈴薯和莧菜做的混合菜餅,蔬菜裡加入馬豆粉、咖哩粉、發粉 、香料、攪碎的青辣椒醬料等,在一個巨桶內以人手不斷攪和,再放入油鍋,炸至金黃酥脆,成品乍看來像日本料理中的天婦羅,但味道十分豐富,佐於現煮的瑪沙拉印度香料奶茶,讓人吃得滿心溫暖。

13537618_10208799622641653_6681909880936311638_n13438891_10208799621281619_5215649884099208226_n

13516705_10208799621001612_682113824078059059_n13494880_10208799619441573_6511804494066191162_n

除了瑪沙拉茶,大叔們還另外煮了一大壺美祿,原來每個禮拜天寺廟後的錫克教學習中心都有一群孩子在上學,下午3點,他們就會過來吃下午茶。

13507125_10208799623881684_6464339619426131687_n13533127_10208799627641778_184979715832605617_n

學習中心的全名叫Sri Guru Granth Sahib Ji Academy,教授的課程有旁遮普語、錫克教經典、歷史和傳統印度樂器等,僅在星期日下午1時至5時上課,學費全免,和寺廟一樣對外開放,任何人想要報讀都無任歡迎。

13516415_10208799626561751_3400132099249589733_n

錫克教學習中心裡的孔雀琴樂手老師,孔雀琴(Taus)原意是孔雀,琴身也形似孔雀,十分漂亮。

13439178_10208799627001762_1375684262248518538_n

手提管風琴(Harmonium)在19世紀英屬印度時代非常流行,一手按鍵盤,一手控制風箱,使氣流震動活動簧片而發聲。

甘榜峇魯/蘇丹蘇萊曼俱樂部

甘榜峇魯是吉隆坡市中心最大的馬來甘榜,佔地90公頃,北面是拉惹慕達阿都阿茲路,南邊是巴生河,東邊緊鄰敦拉薩路,西邊和秋傑或中南區毗連。國油雙峰塔和甘榜距離僅1公里,攝影發燒友要拍新舊、城市甘榜強烈對比的照片時,這裡絕對是最佳的取鏡地點。

甘榜峇魯(Kampong Bharu),就是“新甘榜”的意思,那舊甘榜在哪裡?

答案是100多年前鵝嘜河和巴生河河口零零落落的馬來農村。18世紀末,鵝嘜河和巴生河的交匯處發現錫礦,1857年吉隆坡開埠,採錫活動日漸興盛,沿河居住務農為生的馬來人,於是被英殖民政府重新安頓到吉隆坡以北的地方,1890年代,甘榜峇魯成立了,寓意“新的村莊”。

甘榜峇魯由7個小甘榜組成,計有Kampung PeriokKampung MasjidKampung Atas AKampung Atas BKampung Hujung PasirKampung PayaKampung Pindah

孕育馬來精英的搖籃

今天,甘榜峇魯的人口約17000人,但只有30%是原來的村民,其他都是外來者。近年來,甘榜峇魯被視為城市窮人的歸處,村民被標籤為貧窮、落後的一群,但這並不是這個甘榜的原貌,在大半個世紀以前,甘榜峇魯是許多馬來知識份子的基地,是孕育馬來精英份子的搖籃。

走進甘榜裡的蘇丹蘇萊曼俱樂部,看看牆上的黑白照片,再讀一讀俱樂部的歷史,大概就可以證實這一點。

 

 

蘇丹蘇萊曼俱樂部創於1901年,由當時的雪州蘇丹創建,作為凝聚馬來人力量的地方。早在1890年代,英國官員就成立了自己的俱樂部──雪蘭莪俱樂部,其他種族的達官貴人也紛紛仿傚,創立土生爪哇人俱樂部、檳城僑生俱樂部等,甘榜峇魯創村後,雪州蘇丹也獻出一塊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蘇丹蘇萊曼俱樂部。

最初的俱樂部會所建於1909年,米南式馬來建築,屋身是樟腦木和木板,以亞答葉為頂,由村民合力建成。今天你看到的俱樂部,就是以百年前的亞答木屋為藍圖,在1969年重建的。

當年俱樂部的會員,除了馬來名門望族,其他都是住在甘榜峇魯附近一帶的馬來人,其中不少是為英殖民政府工作的馬來官員、校長、教師等。

蘇丹和英政府都大力鼓勵馬來子弟上學唸書,192030年代,吉隆坡有了女子學校,甘榜裡的馬來女孩開始坐著牛車上學,和男孩享有同等的教育機會。教育普及,生活改善,甘榜峇魯也成了一個適合安居樂業的幸福村。

13557707_10208799609561326_7800644638858989159_n13557841_10208799608361296_6584720774319592523_n

俱樂部內有一個大草場和其他球場,英國人熱愛的運動項目如板球、網球、橄欖球、足球等,都是俱樂部內的熱門活動,當年不少村民都打得一手好球。運動風氣很盛,甘榜與甘榜之間常年都有各種各樣的球賽,俱樂部也出了不少足球名將,綽號“超級莫”的傳奇球員Mokhtar Dahari198090年代叱吒球壇的Zainal Abidin Hasan等人,都曾經為俱樂部效勞過呢。

A6

歷史事件簿

對馬來人來說,蘇丹蘇萊曼俱樂部是一個創造歷史的地方。它是啟蒙馬來政治活動的搖籃,一直都是馬來政治人物發表政治演說熱門地點,它有著“抗爭”的深層意義,就好像俱樂部建築立面那一排盾形設計一樣。

1940年,第一屆馬來亞巫裔新聞從業員大會的舉辦地點,在二戰前後,馬來亞新聞從業員協會一直都以俱樂部作為活動基地。

19463月馬來人代表大會在此舉行,與會者包括107位來自全國各地41個馬來團體的代表,這場歷史性的大會激發了馬來人的愛國思潮,也播下了創立巫統的種子。

1963年國營電視台啟播時,俱樂部在戶外放了一台黑白電視,全民一起看電視,其樂融融。

1969513事件,甘榜峇魯染上血腥味,流血衝突不斷,俱樂部成了軍方臨時指揮中心,也是秋傑路一帶馬來人的臨時棲身之所。

1970年代初吉隆坡發生大水患,俱樂部是甘榜峇魯災民的避難所。

.俱樂部也是目前身陷囹圄的拿督斯里安華於1998年燒起第一把“烈火”、啟動“烈火莫熄”運動的地方,後來安華重返政壇,也選在這裡發表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