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偉組屋(一)

第一次走進怡保華大偉組屋拍照時,二樓有個婆婆從陽台探出頭來,中氣十足地對我們喊道:“你們覺得這裡像萬里長城嗎?”

──阿婆的想像力真好,連綿不斷的老組屋真的有點像萬里長城呢!

華大偉是怡保最老的組屋,建於1960年,1962年正式啟用,兩排17座共536個單位曾經是3000多個市井小民的安樂窩。

組屋前面是鬧市,背後毗連怡保最大的休閒公園──DR公園,生活機能完善便利。在組屋的空間規劃上,建築師著重于公共空間的規劃,從A座到Q座,從前座到後座,都有長廊互通穿梭,遮風擋雨又防曬,也大大促進了人和人的交流。

在老居民眼中,華大偉是宜居的好地方;在建築學者眼中,華大偉是一座理想的垂直村落;在文史研究者眼中,華大偉是早年政府以民為先的重要城市發展建設。

來到今天,我們的城市動輒拆除組屋,改建高端住宅,把弱勢族群逐離城市中心,讓高收入人群進駐,在這套城市發展模式下,華大偉組屋也難逃噩運,去留命運未卜。18835855_10212016856590491_251730670550446833_n我們是不小心闖入華大偉組屋的,那時候天已經黑了,我們在車上,剛從近打河濱夜遊景點(Kinta River Front)出來,車子轉彎過了橋,左邊出現一座四層式組屋──

組屋很長,像火車一節一節,從近打河畔一直延伸到以前叫“Cockman Street”後來改名“Jalan Dato Onn Jaafar”但華人還是喜歡稱為“國民街”的大路旁,長度超過半公里。老組屋看起來很殘舊,長廊上燈火通明,但奇怪的是一點人氣也沒有,感覺特別詭異。

驅車近看,四下空蕩蕩不見人影,越靠近河畔,越是荒涼,路旁榕樹的鬚狀氣根在黑暗中顯得陰森森。走著走著,突然前方有戶人家門戶大開,走廊上有鍋碗瓢盆,屋裡有一桌人熱熱鬧鬧地正在搓麻將,當下心裡還真的毛毛的,暗自忖道明天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不在。

離開時,在路口看到一塊石板寫著“Waller Court”,才知道是怡保第一座政府組屋──華大偉組屋18814334_10211998553412923_7152752766892089477_n第二天去報到,組屋還是靜悄悄的,越往河畔的方向走,越多空置的單位許多連門都沒有,走進裡面看,有的空無一物,有的留了一地垃圾。

昨晚搓麻將的人家當然還在,只不過麻將檯收了,換成一桌家常飯菜,一個上了年紀的媽媽正在水龍頭下洗刷鍋子。日光燦亮,除了怕撞見道友和宵小之徒外,倒是沒有什麼好怕的。

走到,心裡又驚呼了一下,原來每一組屋都相連的從第1座到17座,從前座後座,都有長廊互通穿梭,環環相扣,遮風擋雨又防曬。

組屋不是直線排列而是略帶弧度,地勢也並非完全平坦而是有小小的高低起伏,所以長廊也跟著呈弧形,有小小的高低起伏,寛度大約可讓兩人並肩同行。

“你覺得這裡像萬里長城嗎?”

拍照時,二樓有個婆婆從台探出頭來,中氣十足地用廣東話對我們喊:“影相啊?好靚咩?!”又:“你哋覺唔覺得呢到好似萬里長城(你們覺得這裡像萬里長城嗎)?”

──阿婆的像力真好,連綿不斷的老組屋真的有點像萬里長城呢

阿婆邀請我們去她家參觀400平方尺左右的小房子可以一眼看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家該有的東西它都齊備,月租只需100零吉,阿婆說一人住剛剛好,“住得舒服,捨不得搬走!

老組屋看起來悄無聲息,其實裡面住了不少像阿婆這樣的獨居老人,除了獨居老人,其他住戶還有社會邊緣人和低下階層人家。

阿婆在這裡住30多年,老伴過世,兒子婚後搬到另一個單位,自組小家庭,家裡只剩她一人。每天早上她步行到國民街俗稱“大巴剎”的中央菜市場買菜傍晚去屋後的公園吹吹風散散步,生活便利唯一的壞處就是無時無刻都要提防竊賊破門偷東西。

近十多二十年來,許多老住戶搬走,換了一批外來的新住戶,非法住戶也不少,人口複雜了,管理鬆散,偷雞摸狗搶劫盗竊之事層出不窮,老組屋淪為犯罪的溫床。

不久前,其中一座組屋發生小火災,之後走廊就斷電了,入夜後漆黑一片,住戶出入不便,不法之徒更是肆無忌憚。阿婆擔驚受怕地生活了幾個月後,電供才恢復正常,她才慢慢放下心來。

雖然龍蛇混雜,治安不靖,但住了半個世紀的老居民都捨不得離開這裡,“去哪裡找這麼就腳的地方啊?走出外面就有東西吃,巴剎走路可以到,看醫生、去銀行、出身份證、換護照通通都在附近,你說多方便!”阿婆咪著眼睛笑道。25348436_10215102030122751_3153134760587403248_n

去留命運未卜

華大偉組屋是個好地方。”霹靂古跡協會前副主席劉錫康也異口同聲說道。

“它的建築很有特色,但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早期政府以民為先、照顧弱勢族群的政策,它是政府建給城市中下階層居住的集合住宅,是怡保第一座組屋,象徵著怡保走向城市化的重要轉變。”

當時的市議會主席是E.G. Waller1959-1962年),他是怡保市議會最後一位英國人主席,組屋以他的姓氏命名。華大偉於1960年動工,19個月後竣工,19625月開幕。當時Waller已經退休,所以由Waller夫人主持開幕儀式。促成這座組屋計劃的是時任怡保市長暨人民進步黨主席西尼華沙甘醫生,直到今天他的名字還留在組屋和DR公園裡。

華大偉組屋位於鬧市的邊緣地帶,毗連近打河畔,前方約800公尺是城市轉型中心(UTC)和中央菜市,後面是怡保最大的休閒公園──DR公園(Dr. Seenivasagam Park),200公尺外有郵政局,1公里外有中央醫院,附近也有多所學校,週邊設施完善,居住環境十分理想。

組屋居民來自中下階層,他們可以走路去巴剎、上學、工作,不需要花錢在交通,減低生活成本。現在我們的城市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土地越來越貴,市中心新建的房子都是高級公寓,住的都是有錢人,而城市裡的所有設施都需要有人服務,但工人住在哪裡?他們住在城市外圍,要去上班就要交通工具,塞車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劉錫康感慨說道。

隨著城市發展,華大偉組屋所處的地段也成了黃金地,不少發展商對它虎視眈眈,近十年來也不時傳出市政廳有意拆除再重建的消息。對此,劉錫康深表惋惜。

華大偉組屋的確面對髒亂、治安不好等問題,但那是因為缺乏維修照顧和管理不當所致,不是拆了重建就可以解決問題。華大偉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政府應該想辦法去改善問題,讓組屋成為安樂窩,讓小市民可以安居樂業。”25289569_10215102030482760_1140993994036732711_n

華大偉組屋(二)

鋼骨水泥鴿子籠”,1962年華大偉組屋竣工後,一些人是這麼形容它的。

四層式組屋以鋼筋水泥為結構,17座組屋共有536個單位,大部分是一房一廳和二房一廳,前者面積只有400多平方尺,空間狹小,天花板低矮,人在裡面有壓頂之感,“鋼骨水泥鴿子籠”的別名也由此而來。

初初搬進去時,我們這一座只住了兩三家人,很多單位沒有人住。本來華大偉只開放給附近甘榜爪哇木屋區的人申請,但很多人不要住,所以才有多出來的單位讓我們這些外面的人申請。我們這一座在最後面,住戶也最少,直到19678年左右,組屋才住滿人,變得非常熱鬧。”85歲的鄧光成娓娓說道。

華大偉組屋是怡保的第一座組屋,在當年,怡保人大多住在店屋或木屋裡,組屋像是天外飛來的龐然異物,叫人嘖嘖稱奇又不敢靠近,民眾花了幾年時間,才慢慢接受了集合式住宅的概念。

鄧光成是霹靂州端洛人,自警校畢業後曾在雪州安邦和八打靈再也警局服務,後來辭職回到萬里望板廠工作,1962年申請到華大偉組屋的一個單位,高高興興地和兄弟姐妹9人一同搬進新家。

申請的時候資料說是二房式,以為有兩間臥房,住進去了才知道所謂的二房是一廳一房,只有一間臥房!”他莞爾笑道。

他們的新家只有400平方尺,一進門就有一個小小面向走廊的廚房和客廳,沖涼房在左邊,臥房在右邊,廁所在小陽台上。他們把臥房架高裝上地板,女孩子睡房間,男孩子睡客廳,就這樣解決了睡覺的問題。房子不大,但總算有瓦遮頭,有了自己的家。18893200_10211998568653304_884206476429626688_n年紀比較大的兄弟都在工作了,那時候的老闆都會包吃和住,平日我就住在工廠,只有週末才回家住,所以也不會感覺空間太侷促。弟妹中有些還在上學,男孩子報讀三德中學,女孩子報讀聖母女中,每天走路上學,十分方便。”鄧光成說道。

華大偉是政府建給窮人住的,房租只需25令吉,500多個單位住的絕大部分是華人,其中很多是小販。走出組屋,街邊都是小販,很多東西吃,戲院也有幾間,最靠近的是麗都、國泰、寶石等,從早到晚,街上人來人往,名副其實的不夜天!”

當年組屋前還沒有林謀成路,“這一帶是木屋區,一直到今天環球購物中心的地段,都是木屋和綠油油的菜園。組屋前面有條小徑通往大巴剎,那時候的大巴剎真的很大,共有4 座有蓋建築,要什麼,有什麼!”

說起當年華大偉組屋周邊的繁華盛景,鄧光成和五弟鄧光強以及五弟媳黃金枝你一句我一句,說著說著,不覺悠然神往,神采奕奕。

回到華大偉組屋也一樣的熱鬧,“到處都是人,鬧哄哄的,小孩在樓下草地上玩,在走廊上追逐,鄰居之間我去你家你來我家,大家都很熟稔。”

很多人家裡都裝有麗的呼聲,播音箱整天開著,走到哪裡都聽見! ”75歲的鄧光強笑著說道。那不是很吵嗎?他想了想,認真說道:“當時不覺得吵,也許是公共空間很大,你不必把自己困在家裡,隨時都可以出門走動,找人聊天,消磨時間。”

當年他和太太在休羅街南川布莊打工,因為組屋空間有限,他們婚後就搬到附近店屋樓上住,女兒出世後,交給住在華大偉組屋的大姐看顧。25353699_10215102031162777_8566022136303660916_n■外人不懂我們的世界

鄧碧君(39歲)是鄧光強的長女,出世後至3歲多一直住在華大偉,“ 以前的華大偉很像七十二家房客裡的情景,人很多,很熱鬧,小孩子在長廊跑來跑去,大人互串門子,人和人很親近,下樓就有兩間雜貨店和一些賣吃的店大姑常帶我去吃麵。爸媽沒有住在華大偉,但常會過來帶我和妹妹去後面的DR公園走走,我還記得公園裡有一條迂迴的木橋,當年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在那裡用麵包粒餵魚!”

3歲那年,父母親帶著她和妹妹遷往大華戲院旁的店屋樓上,搬離組屋後就很少回去,但每次聽到華大偉的名字時心頭總是暖暖的。

外面的人覺得華大偉人多複雜,我們住在裡面的人覺得外面的人不懂我們的世界。”她嫣然笑道。

沒有太老卻已老態龍鍾

從啟用那年算起,華大偉組屋今年剛好55歲。55歲不算老,但因為疏於照顧,長年缺乏維修,以致處處予人風燭殘年之感。

──垃圾槽滿溢發出臭味,屋簷下的波浪薄殼拱頂上躺著從樓上往下扔的垃圾,走廊上,牆壁水泥剝落,鋼筋外露,天花板下電線鬆脫低垂,電線電錶常常不翼而飛。

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市政府會派人來掃地,每一個樓層都有公共水龍頭,每個星期都要洗一次地,每一條長廊每一個角落都很乾淨。”鄧光成揚聲說道。

到了後期,清潔工人就很少來了,東西壞了也沒有人修理,一些居民開始隨地丟垃圾,華大偉組屋日漸走向衰敗,再加上治安不靖,惡名昭彰,外面的人都不太敢走進來。

說到市政廳有意拆掉組屋重建的話題時,鄧光成沒好氣地說道:“十多二十年來大概講過三四次了,但到今天還沒有下文,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

鴿子籠內創造空間

鄧光成在華大偉住了55年,兩個兒子也在這裡出世,長大後到吉隆坡工作,以前人滿為患的小房子現在只剩下他和太太二人。走出家門,長廊上也是空蕩蕩,鄰居都搬走了,再也看不到熟悉的面孔,他早就不再串門子了。

說起日常生活,他聳聳肩說不是在家看報就是坐著摩托車外出,“20多年沒有去公園!”聽了為之愕然,追問為什麼,他回答說是因為物是人非,叫人提不起勁。

話雖如此,鄧光成還是打自心裡依戀著這座老組屋。他環顧四周,一邊用手輕敲牆面一邊說道:“地方雖小,但建得很好,牆壁都是鋼筋水泥,一塊磚頭也沒有,牆面像石頭一樣堅硬,防火性又好,住了50多年也沒有問題。”

作為低成本公共組屋,房子在設計上並不盡完美,譬如空間狹小、下雨時雨水會從陽台潑進家裡等,好在鄧光成是個能工巧匠,動腦想動手做,把家裡打點得井井有條。

地方小,自己就要想辦法創造空間,還是可以住得舒服的。”頓頓,又笑笑說:“住習慣了,無論如何不想搬走。”

25348361_10213603680380094_7870696776293135837_n

 

華大偉組屋(三)

華大偉組屋是一座理想的垂直村落。”UCSI大學建築系講師張集強說道。

組屋的走廊是相通的,我要去另一座的鄰居家,不需要先下樓從特定的樓梯口上去,我有很多條路徑可以走,這些路徑,促成了人和人的交流。在華大偉,我隨時可以串門子,樓下有商店和飲食店,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我把華大偉稱為垂直村落。”他進一步解釋說道。

他擺擺手說:“現在的集合住宅建得很高,通道都是垂直的電梯,你和樓上樓下的鄰居一點關係也沒有,你平時見不到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

20142月他第一次走進華大偉,“每個學期,我們都要物色地點給學生做作業,我和時任霹靂古蹟協會副主席的劉錫康很熟,於是問他怡保有沒有合適的地方,他就告訴我華大偉組屋是馬來西亞獨立後其中一座最早期的組屋,設計很獨特,而且聽說不久後可能會被拆除。”

見到華大偉組屋後,多年來致力於古蹟修復暨文化保存教育工作的張集強心裡馬上就覺得“應該讓學生來做這個作業”。

我常把古蹟保存融入教學,一來希望年輕人對這方面有所認識,二來希望在過程中留下測繪、影像等紀錄,萬一它真的被拆除了,我們至少還能留下一些資料。”

他說,華大偉組屋看在今人眼裡也許陳舊破敗,但在1960年代初,當大部份國人還住在店屋、木屋或亞答屋裡時,“華大偉組屋可說是走在時代思維的最前端。”

雖然華大偉有17座組屋,但它們是一體的,互通的,這個概念在1960年代是相當前衛的。”

集合住宅是解決人口膨脹、城市居住空間變小的一個方案,歐洲比我們更早出現集合住宅,那是因為二戰後嬰兒潮導致人口膨脹,居住空間縮小,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人口無家可歸,集合住宅也應運而生。”

他指出,吉隆坡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也出現了3座組屋群。

第一座是蘇萊曼組屋(Sulaiman Courts),建於1957年,樓高11層,共有295個單位,到了1986年因為Sogo購物中心的建設工程而拆毀。

第二座是俗稱“17樓”的東姑阿都拉曼組屋(Pekeliling Flats),建於19641967年間,在20062014年,3棟組屋建築被拆除,廢置多年後最近傳出重建的消息。

第三座組屋是1968年啟用、今年被拆毀重建的拉薩組屋(Razak Mansion),15座四層式組屋共有600個單位。

以上三座建於國家獨立初期的組屋群都從地表上徹底消失了,張集強對華大偉組屋的存亡也特別關注,“第一次走進華大偉,樓下的商店還有三四家,最近一次去一間也沒有了,空房子也越來越多。”他嘆口氣說道。24174503_10213488311775951_2072809397398070365_n24177004_10213488311255938_8953847323098517525_n20171201_184245

建築智慧俯拾皆是

華大偉組屋的建築材料是鋼筋水泥,張集強指出:“當時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已經成熟了,算是一般的建材,建築品質也一般,不是特別的好,加上年久失修,所以你會看到許多地方剝落爆裂,但結構還是安全堅固的,維修後仍然可以繼續使用。”

除了鋼筋水泥,一部份建材是鑄模材料,“像樓梯口的電線柱子是一條類似水溝的U形水泥柱,再用木板封起來,這是一個使用廉價材料的創意做法。”

在華大偉,張集強也發現不少建築上的智慧──

頂樓的房子通常特別熱,建築師設計了雙層屋頂讓空氣流通,簡單又實際,雙層屋頂之間還可以用來放蓄水箱。

組屋建築的後牆開了很多小圓孔,有利通風,組屋周邊也種了一排大樹,綠蔭環繞,幫助房子降溫。

組屋的排列都故意錯開和不對齊,如此一來,住在每一座組屋的居民都可以感覺到風的存在。以前半山芭監獄也有類似的設計,因為監獄內不可以有風扇,所以通風系統很重要。當年的建築師常有很多體貼居住者的想法。

從組屋單位的平面圖來看,你會發現它的概念和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設計的馬賽公寓相仿,只不過把剖面變成平面,每一個單元都有自己通透的部份,格局充滿變化,也更有機一些。

地面層走廊上有一些隔間可充當小倉庫,讓人們租用,這也是一個有趣又實用的創意。

給未來的建議

歷年來,USCI大學建築系的學生不時以華大偉組屋做作業,給老組屋的未來提出各種保存方案。

因為最小的單位只有400平方尺,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作為住家單位實在太小和不人道,但作為酒店房間,400平方尺是近乎奢侈的空間。學生建議可以把部份組屋出租給酒店業者,另外一部份可以改造成共用工作空間,給年輕人租用當辦公間。”

張集強認為,華大偉組屋具有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大有發展成藝文中心的潛質。

一部分組屋保留給低下階層居住,一部分可以改造成精品酒店,也可以設立藝廊,推動藝文發展,一如馬賽公寓目前的做法。透過改造計劃,讓社區起死回生,帶動周邊發展,活化城市。”

他強調,城市發展不應只有一種可能,更不應該只注重盈利,犧牲弱勢族群的權利,更不應摧毀具有時代價值的建築物。

在住宅概念上,張集強認為未來人們的生活會有極大的轉變,“現在人們已經可以不買車子了,因為可以租車,也有UberGrab等,未來人們可能也不買房子了,大家可能會選擇使用才付費的方式來解決居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老式公寓和組屋就非常適合改造成未來的房子。”

他目光炯炯地說道:“有創意地去改造舊房子,它就會有新的生命。”20170603_13071624129491_10213488314776026_8956153647364226866_n

什麼是垂直村落Vertical Village

垂直村落的構想源自對昔日聚落人性空間的懷舊,也是一種對於現代城市單調無趣居住空間的抗議。

過去人類生活的聚落大小適中,有許多人性化的街道與開放、多元的空間,讓人們不僅享受生活的樂趣,也擁有與人互動的機會。垂直村落就是試圖在現代都市中以垂直方向發展的方式,重新複製昔日聚落的特質。